一、地震
(一)概念
地殼中的巖層在地應力的長期作用下,會發生傾斜或彎曲。當積累起來的地應力超過巖層所能承受的限度時,巖層便會突然發生斷裂或錯位,使長期積聚起來的能量急劇地釋放出來,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,使地面發生震動,稱為地震。
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級來表示。地震時某一地區地面受到的影響和破壞程度用地震烈度來表示。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,但可以有多個烈度。
地震烈度的大小和震級、震源深度等有直接關系。也會受地質構造、地面建筑等影響。
(二)地震要素
1.震源:地球內部巖層破裂引起震動的地方。
2.震源深度: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離。
3.震中:地面正對著震源的那一點。
4.等震線:把地面破壞程度相似的各點連接起來的曲線稱為等震線。
5.震中距:地面上任何一點到震中的直線距離稱為震中距。
(三)危害
1.直接災害:導致房屋倒塌,破壞道路、管道、通信等基礎設施。
2.次生災害:山體崩塌、滑坡、泥石流、水災等威脅人畜生命安全。
(四)分布
1.世界: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,地中海-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,海嶺地震帶(太平洋、印度洋、大西洋中的海嶺)。
2.我國:臺灣省、西南地區、西北地區、華北地區、東南沿海地區。
二、滑坡
(一)原因
1.組成山體的巖石是一些古老的巖系,如千枚巖、片麻巖等,經過多次地質構造運動的作用,破碎嚴重,容易發生滑坡。
2.巖層的傾斜方向和山坡方向一致,往往會造成順巖層滑坡的現象。
3.地下水和地表水侵蝕坡面物質,使其軟化,降低了黏聚力,所以在大雨后和地下水豐富地區容易發生滑坡。
4.風化作用、人為因素和地震等也會促使滑坡發生。
(二)分布
一般發生在巖體比較破碎、地勢起伏較大、植被覆蓋率較差的山地丘陵區和工程建設頻繁的地區。
(三)危害
1.直接危害:毀壞城鎮、村莊、鐵路、公路、航道、房屋、礦山企業等,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。
2.次生災害:阻塞河道、使上游江河溢流或者堵河成湖后潰決,發生洪水;有時受暴雨或洪水誘發進一步形成泥石流,造成更嚴重的破壞損失。
三、泥石流
(一)形成條件
1.山坡上有松散的土層和風化物質覆蓋,為形成泥石流提供了豐富的固體物質。
2.有陡峻的地形,溝谷上游有一定的匯水面積,下游窄小,溝床縱剖面坡度較陡直。
3.在中、上游地區有暴雨或冰雪大量消融及湖泊的潰決等形成補給水源。
此外,強烈的地震、植被的嚴重破壞等都可以引起泥石流的暴發。
(二)分布
地形陡峻、多松散物質及短時間內有大量水流的山區。
(三)危害
沖毀城鎮、企事業單位、工廠、礦山、鄉村,造成人畜傷亡,破壞房屋及其他工程設施,破壞農作物、林木及耕地;淤塞河道,阻斷航運,引起水災。
四川教師資格證信息歡迎關注四川教師資格試頻道,或關注四川中公教育微信號(scoffcn),及時掌握公考資訊!
免責聲明: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,由本站編輯整理,僅供個人研究、交流學習使用,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權問題,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。